圣索菲亚大教堂水池——伊斯坦布尔保留的拜占庭地下记忆
- correio_da_historia

- 9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心脏地带,伊斯坦布尔繁忙街道的地下,矗立着一个仿佛停留在时间里的地下世界。建于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水池(Cisterna da Basílica),是拜占庭智慧与塑造东地中海帝国宏伟景观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见证之一。
它的功能既实用又至关重要。该蓄水池为君士坦丁堡大宫殿及城市在围城情况下提供水源,利用连通山丘、将水引自数公里之外的渡槽系统。然而,这片空间的宏伟不仅体现了实用性。水池内有336根大理石和花岗岩柱子,其中许多取自古庙,支撑着一片寂静的拱顶,昏暗与潮湿营造出几乎宗教般的神秘氛围。
在蓄水池底部安放着两块刻有美杜莎头部的石块,分别横置和倒置。其意义仍然成谜,介于迷信与古代材料的简单再利用之间。对于那些走进水光映照的走廊的人来说,这些神话形象的景象将参观体验转化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交汇,好像这座城市在地下隐藏了自身历史的幽灵。
水池经历了数百年的遗忘。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它逐渐废弃,但从未失去传奇光环。十六世纪的欧洲旅行者,如彼得鲁斯·吉留斯(Petrus Gyllius),重新发现了它,并惊讶地记录下从黑暗水面升起的柱子,支撑着城市无形的重量。如今,水池已成为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继续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双重性格——拜占庭与奥斯曼、东方与西方的交汇。
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水池,就像进入一段抗拒遗忘的地下记忆。每一滴在拱顶回响的水声,都提醒着我们,一种文明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地表所建,更体现在其在阴影中所保存的,以确保自身延续。
保罗·弗雷塔斯·杜·阿马拉尔教授、历史学家与作家





留言